《「學人」搞社創》(到這裡購買本書)

結伴自閉兒童,開創「星孩」新天地

蘇詠芝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研轉處)於2019年發行「自家製」刊物Cubic Zine,希望藉定期的學人專訪、環球社創案例分享及業界最新消息等相關內容,鼓勵更多校內外人士認識社會創新,共創社會影響。
 
本書收錄Cubic Zine文章,結集20多位中大學者的精華故事。本書由「創新思維」啟航,繼而穿梭「弱勢社群」、「身心健康」、「人與環境」及「生活文化」各個脈絡,專訪人物橫跨多個學系,包括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語言學、物理學、電子工程學、建築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及生命科學學院,展現中大多元的研究領域所帶來的影響。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 this year’s certainly off to a rough start! The SoCUBE team genuinely wishes every one of you a healthy Year of the Rat!

May our feature stories warm you up amid the harsh winter and invigorate you with some positivity! Let us care for our local society and global village through social innovation.

#RobotsAndAutism #Psychology

Scholar-Social Innovator → LOCAL

萬事起頭難,今個農曆新年,大家經歷了一個最難的年頭!SoCUBE團隊衷心祝福各位鼠年大吉,身體安康,百毒不侵 !

在這艱難的寒冬,我們希望藉着Cubic Zine有溫度的專題內容,給你帶來一些正面的衝擊和啟發。來年與我們一起關心本土,關注環球,投入社創。

#機械人與自閉症 #心理學

學人搞社創 → LOCAL

“I found the essence of studying in psychology”: Prof Catherine So founds social enterpris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Prof Catherine 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UHK (Photo: SoCUBE)

“Taking psychology hadn’t been a keen decision, who could’ve known it’d be love at first sight? I’m over-sensitive – that’s both good and bad. Sometimes I overthink. (I would question) why certain things happen, why people act in certain ways. This is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mind and behaviours.”

Graduating from CUHK, earning a PhD under “the mother of ges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n teaching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5 years… why did Catherine choose to return? How did her breakthrough in research come by, which prompted her to set up a social enterpris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Read the full interview

Epilogue: “Struck dumb!” TCM practitioner on meeting families with autism for the first time

______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utism Remediation (STAR) at a glimpse

開社企伴「星孩」 蘇詠芝:心理學讓我尋回讀書的意義

蘇詠芝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圖:SoCUBE)

「初中時想過讀建築,但中學會考數學『炒了』,於是預科只能選讀心理學。」傳統名校出身的她,對於成績要求有自己的一把尺,「原本(會考)預期7科A,但結果只有21分,以最低門檻升讀原校。我媽甚至害怕我會自殺。」蘇詠芝(Catherine)教授輕輕說道。

「中六開始修讀心理學,一開始好像是被逼,但料想不到一讀就愛上。我是一個over-sensitive的人,有好也有不好處,有時會想太多。(我會想)為何會發生這件事,為甚麼人會這樣做。這就是心理學,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mind and behaviours。」

中大畢業、芝加哥大學師從「手勢研究之母」取得博士學位、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5年,為何選擇回港?她又如何打開自閉症研究新天地,並決心成立社企?

閱讀專訪

番外篇:回想初接觸自閉症家庭 山東土生土長中醫師:太衝擊了!

______

智趣伴星途(STAR)|小百科

Founding year: 2015, becoming a social enterprise in 2019
Founding team: Prof Catherine 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Dr Sarah Luk
Mission: To serve children with ASDs and their parents through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therapy, counselling, community education, as well as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committing to research and building big data fo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personalised intervention
Members: Personnel trained in SEN, clinical psychologists, speech therapists, and those concerned for ASD individuals

Sensory integration|Scholarly Keyword

創立年份:2015,2019成為社企
創辦成員:蘇詠芝教授和教育心理學家陸秀霞博士
目的:透過專業的評估、治療、輔導及社區教育,並應用創新技術協助自閉症兒童及家長;致力進行科研,並建立大數據,為自閉症兒童設計和實施個人化的干預措施
團隊:特殊教育導師、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關注自閉症人士

感統|學人關鍵字

 

 

“Some children with ASDs got issues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If they find it noisy, like hearing thunder, they hit their heads with brute force. Some deformed their skulls as a result. I came across one student – his skull was dented on both sides (from prolonged hitting),” Catherine recalled.

She explained that when externally stimulated, these children may go out of control and even harm themselves. How do robots help? “One student learned to ‘cover his ears’ after the robots repeatedly demonstrated to him the gesture, his self-harming behaviour abated.”

「有一些自閉症兒童感統(感覺統合)有問題,如果覺得吵,例如聽到打雷,會大力拍打自己頭部。有學生因此頭骨變型。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學生,他兩邊頭骨凹了(因長期拍打)。」Catherine憶起其中一個最印象深刻的「星孩」。

Catherine指出,這些感統失調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少許刺激,就會出現失控、甚至自毀行為。那麼機械人可以如何介入?「當中有學生看過多次機械人示範打雷時掩耳動作之後,學懂了『掩耳』這手勢,減少了自傷行為。」

(原文連結)

RABI

蘇詠芝教授(中)開發社交機器人「RABI機哥伴小星」:RABI可成功降低3至18歲自閉症人士嚴重程度,改善幼童的言語和非言語交流,被確定為創新有效支援方法。

[新科技速遞]

自閉症病發率愈來愈高,導師人手嚴重不足,學童須大量時間輔導和評估,近年不少教育工作者研究透過機械人和人工智能,及早介入和治療。

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發展障礙,患者在社交溝通以至認知、情緒、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困難和發展差異。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社交互動能力有困難,難以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年幼時欠缺眼神接觸,較少指向物件表達需要,對聲線和身體語言,微細的表情改變都特別敏感,感官經常有過高或過低反應,缺乏同理心,相處欠缺技巧,難以建立友誼,與陌生人接觸,容易引起誤會。

自閉症譜系障礙特徵是在情緒,言語和非言語上的表達困難,導致社交互動障礙,難建立人際關係,可通過社交訓練糾正,不過輔導自閉症兒童要建立互動關係,自閉症學童對人類聲線、身體語言、細微表情甚為敏感,往往影響社交訓練過程。

RABI-Autism

5G通訊可與AI和結合,令訓練導師可遠程協助,加強機械人「RABI機哥」與自閉症學童的互動

機械人輔助訓練

有研究發現,自閉症學童與機器人互動,較有安全感,相較與人類互動可增加超過七成半。多國紛紛以機器人介入自閉症,不少取得鼓舞成果。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團隊亦開發社交機器人「RABI機哥伴小星」,獲得肯定並改善多名ASD學生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

RABI機哥伴小星」計畫於2016年展開,根據自閉症特殊需要理論開發,最近奪得了2022年「全球資通訊科技卓越獎」亞軍,此獎被譽為資訊通訊科技「奧斯卡獎」,「機哥伴小星」更是香港唯一的獲獎團隊。

全球資通訊科技卓越獎

「RABI機哥伴小星」最近奪得了2022年「全球資通訊科技卓越獎」亞軍,此獎被譽為資訊通訊科技「奧斯卡獎」,「機哥伴小星」更是香港唯一的獲獎團隊。

介入年齡愈低愈好

自閉症介入年齡愈低愈好,RABI可降低3至18歲自閉症人士嚴重程度,改善言語和非言語交流,已政府被確定為創新有效之支援方法。

RABI已經開發了百多個教學模組;針對自閉症不同階段,涵蓋了自我照顧、情緒理解及表達、溝通技巧、說話敘述、欺淩問題、性教育、職業導向,向初期診斷自閉症者提供支援,以提升語言溝通技巧及自理能力;有粵語、普通話及英文版本,至今服務2,200位香港、澳門、英國及澳洲等地學童。

浸淫式情景難以自拔

網上亦初創利用了VR虛擬實景裝置輔導自閉症學童創新,蘇詠芝嘗試過以VR產品,發現VR的浸淫式情景,有時令學童難以自拔,以導師和機器人合作介入,學童較少有情緒不穩。

「機械人聲線穩定一致,減低了社交恐懼心理,學童更放鬆,可集中精神投入訓練,導師從旁觀察學童社交和行為表達技能,適當調整與RABI的互動。」

RABI開發也遇到不少挑戰,其中之一是機械人價格仍較高,而算力有限。RABI採用了Android開放平台,理論上可隨技術進步,成本逐步降低。然而導師人手緊張,未來希望讓駐校教師自行操作,導師則在遠程協助,團隊正試驗5G通訊,以高速低延遲網絡解決。

5G通訊也可與AI和結合,訓練導師可遠程協助,亦加強機械人與自閉症學童的互動。蘇詠芝正以AI深度學習,視覺運算改進與學童的互動,通過機器人鏡頭實時遠程監察學童表情,一旦發現眼神移離,又缺乏專注力,AI分析後馬上指令機械人提醒,或誘導學童專心聆聽。

視學運算大派用場

「自閉症學童說話即使人類亦不容易理解,難以透過AI語音識別和機器學習理解學童說話,惟有靠導師從旁人手調整,AI語音識別和聊天機械人較難應用在訓練自閉症學童。」

但是視學運算仍有望應用在診斷,自動調整課程進度,優化訓練進程,以減少人手耗用。

「理論上視像運算可亦從學童眼神互動、坐姿、語言、情緒交流等,評估嚴重程度,套用相關合適教材。」蘇詠芝說,有些學童經常受評估,感受巨大壓力,甚至出現情緒低落,由機械人自動評估,減低學童焦慮不安。

目前,香港及澳門共20多家非政府組織和學校採用RABI,蘇詠芝指從訓練自閉症經驗,亦可能有助介入其他心理發展障礙的兒童,機械人工作穩定,不會發脾氣,與兒童展開有耐性而長期互動,建立更好關係,也減輕導師工作量。

「人類導師仍有不可取代的角色,機械人承擔了部分工作,有助提高訓練質量,更多時間觀察表現,改善自閉症的介入訓練,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蘇詠芝團隊成為香港唯一獲獎團隊。
被譽為資訊及通訊科技界「奧斯卡獎」的「全球資通訊科技卓越獎」,旨在表彰全球各地透過數碼創新應用科技改善人類福祉並具傑出表現的人士及公私營機構。香港中文大學團隊憑創新教學計劃「機哥伴小星」,在今屆「數碼教育及學習」類別勇奪亞軍,為香港唯一獲獎團隊,成就備受國際肯定。
今屆大會共收到逾百個提名,涵蓋智慧城市、醫療、教育及經濟等多個範疇,共20個機構獲頒大獎,另頒發7個亞軍及6個優異獎。而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教授及其團隊於2016年開展「機哥伴小星」計劃,並於2020年成立「智趣伴星途有限公司」,為3至18歲自閉症學童提供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包括運用機械人教導自閉症兒童所需的社交和行為表達技能,以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技巧及自理能力,是本港以至區內在這領域的先驅。課程提供粵語、普通話及英文版本,至今已服務2,200名來自香港、澳門、英國,以及澳洲等地的自閉症學童。
蘇直言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界精英角逐國際大獎並獲得亞軍,是對團隊多年來努力研究將機械人引入自閉症學童教育的肯定。他衷心希望日後會有更多輔助特殊教育的先進科技面世,增進自閉症兒童的學習體驗,惠及更多家庭。

原文網址:「機哥」伴學減自閉 中大團隊獲提名 國際數碼教育奪亞 | on.cc東網 | 港澳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928/bkn-20220928020026193-0928_00822_001.html

Professor Catherine So (first from right) and her team from CUHK’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ave been awarded the runner-up prize in the E-Education and Learning Award category at the 2022 WITSA Global Innovation and Tech Excellence Awards. They were given the award for the project Robot for Autism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中大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教授(右一)及其團隊憑「機哥伴小星」計劃於2022年WITSA「全球資通訊科技卓越獎」中榮獲「數碼教育及學習」類別亞軍。

由世界資訊科技與服務聯盟(WITSA)設立的「全球資通訊科技卓越獎」(Global Innovation and Tech Excellence Award)被譽為資訊及通訊科技界的「奧斯卡獎」。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教授的團隊憑創新教學計劃「機哥伴小星」於今屆「數碼教育及學習」類別勇奪亞軍,為香港唯一獲獎團隊,成就備受國際肯定。

蘇詠芝教授及其團隊於2016年開展「機哥伴小星」計劃,並於2020年成立「智趣伴星途有限公司」,為3至18歲自閉症學童提供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包括運用機械人教導自閉症兒童所需的社交和行為表達技能,以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技巧及自理能力,是本港以至區內在這領域的先驅。課程提供粵語、普通話及英文版本,至今已服務2,200名來自香港、澳門、英國及澳洲等地的自閉症學童。

對於獲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提名參賽並勇奪亞軍殊榮,蘇教授深表榮幸,並說:「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界精英角逐國際大獎並獲得亞軍,是對團隊多年來努力研究將機械人引入自閉症學童教育的肯定。我衷心希望,日後會有更多輔助特殊教育的先進科技面世,增進自閉症兒童的學習體驗,惠及更多家庭。」 

「全球資通訊科技卓越獎」旨在表彰全球各地透過數碼創新應用科技改善人類福祉並具傑出表現的人士及公私營機構。今屆大會共收到逾百份提名,涵蓋智慧城市、醫療、教育及經濟等多個範疇,共20個機構獲頒大獎,另頒發7個亞軍及6個優異獎,以表揚高質素的創新項目。

附件

The Global Innovation and Tech Excellence Awards from the World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Alliance (WITSA) are well known as the Oscars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industry. Professor Catherine So Wing-chee and her team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ave been awarded runner-up in the E-Education and Learning Award category for their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odal, Robot for Autism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RABI®), making them the only team from Hong Kong to receive the honour.

Professor So and her team kicked off the RABI® project in 2016 and establish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utism Remediation (STAR) Limited in 2020, providing an effective robot-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individuals aged 3-18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Pioneering in Hong Kong, the programme’s vision is to enhance the social inclusion of autistic children and equip them with the necessary social, behavioural and communications skills. To date, the programme, which comes in Cantonese, Mandarin, and English versions, has served 2,200 autistic individuals in Hong Kong, Macao,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Professor So is deeply honoured to be nominated by the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HKITF) and given the runner-up award. She said, “The chance to compete with ICT experts around the globe is a recognition of the team’s constant efforts to research and introduce robots to the education of autistic children.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advanced technology that aids special education, enhanc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autistic children, and benefits more families.” 

The Global Innovation and Tech Excellence Awards were set up with the aim of commending individuals, public and private entit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ho are harnessing the benefi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humankind.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this year received more than 100 well-qualified nominations covering numerous fields, including smart cities, healthcare, education, the economy and more; and announced 20 organisations as winners, also recognising seven runners-up and six merit winners.

 

(original CUHK link)

PROJECT QUICK FACTS

Principal Investigator

  • Prof. SO Wing Chee, Catherin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Funding Sources

    So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Fund

    Hong Kong Research Grant Council

    The Comme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reau (Professional Services Advancement Support Schem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 Collaboration

    NEC Hong Kong Limited

  • Patent

    6 trademarks in China

    3 trademarks in Hong Kong

  • Award

    Runners up in E-Education & Learning Award (Private Sector/NGO), WITSA Global Innovation and Tech Excellence Award 2022

    Silver Medal,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Geneva 2022

    Merit Awar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Awards, in 2018 and Gold Award in 2021

    Outstanding Social Service Award, 2021 Best Practice Awards in Social Welfare; Service Delivery Award (Innovative Ideas),  Service Delivery Award (User Participation) and Service Delivery Awar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RABI®, an innovative, theory-driven, and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 aims to enhance 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ing of autistic individuals, facilitate their societal inclusion, and eventually promote their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social skills in robot dramas, autistic children are taught self-care skills, appropriate ways to behave in various scenarios, and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difficulty, RABI® can cater diverse learning needs of autistic individuals.

Social robots, HUMANE, deployed in RABI®

Uniquenes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 Has 10 modules covering a plethora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kills according to a simple-to-complex approach
  • Caters for divers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f autistic learners
  • Compared with humans, robots can better reduce autistic children’s agitation in learning social skills
Group-based RABI® class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多年來致力研究如何改善自閉症學童的社交能力,並創香港先河,引進社交機械人作為介入治療的新方向。
蘇教授率領的團隊於2015年開展名為「妙手可言」的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有見於自閉症兒童往往有溝通障礙的問題,而部分成因是手勢發展遲緩,「妙手可言」以機械人仿傚人類溝通時的身體語言,幫助自閉症兒童加強對手勢和肢體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掌握,從而提升溝通技巧。

之後,蘇教授和團隊繼續研究利用機械人提供手勢溝通以外的訓練;2016年,應用研究項目「機械人提升自閉兒童社交技巧」推出,透過機械人話劇治療提升自閉症兒童的社交和學習能力。2018年,蘇教授和團隊開始推展「機哥伴小星®」(RABI®, Robot for Autism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計劃,利用社交機械人話劇演繹日常生活情境,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2019年,「智趣伴星途有限公司」成立,以社會企業形式把服務推展至社區,除了繼續推廣RABI®,更推出小兒推拿和自閉症評估服務,讓更多兒童和家庭受惠。因應新冠疫情,團隊於2020年推出「網上與居家機哥伴小星」項目,讓自閉症兒童在學校停課期間仍可在家學習。

談到疫情下推出的這個項目,蘇教授說道:「其實幫助這些學童,某程度上也是幫助家長。家長在家照顧子女壓力很大,當學童可以學會社交技巧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會讓家長的壓力大減。」

這些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展示了一個社會創新的成功故事:識別問題、研究、提出創新方案、實踐、取得成果、推而廣之;而將這些貫串起來的,是蘇教授和其團隊作為社會創新者的特質:洞察力、創新思維、熱忱和同理心 。

專業背景:教育

 

服務範疇:教育及培訓

受惠組群:青少年及兒童

延伸閱讀

(原載連結)

(原文連結)

人工智能和機器會否取替人類的討論時有所聞,近日就有研究指出及至 2025 年,全球將有 8,500 萬個職位將被機器取代,然而人和機器的協作亦將創造 9,700 個新工作單位。其實兩者互有長短,也許我們不應著眼於「取代」而是相輔相成,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協助人類更有效完成某方面的工作。

外國就曾廣傳自閉兒童把 Siri 視作朋友般對話溝通,原來這並非單一事件,本港亦有研究證實利用社交機械人有助自閉症兒童改善社交和溝通技巧。中大教育學院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更針對這個研究方向,推出了智趣伴星途服務,通過機哥伴小星社交機械人加強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溝通技巧和自理技能。

結構化學習減不可預期因素

「自閉症兒童面對人類老師會有芥蒂,因為老師面部表情多樣化、音調語氣多變難捉摸感到難以捉摸。他們每遇上不可預計的情況便會不知所措,不曉得該說甚麼而緊張不安,因此面對人類老師時未必有太大動機去學習。」蘇教授強調雖然自閉症光譜很闊,但大部分自閉症學童都傾向留在自己的世界,較少與人類溝通。

「人類始終有脾氣,而老師不耐煩的情緒會令小朋友緊張不安,因此決定引入社交機械人作為教育工具小幫手。根據 Baron Cohen 的理論,在有預計性、結構化的環境下學習,對自閉症學童而言是最理想,可讓他們最專注學習。而『機哥』可程式化,因此可操控它甚麼時候說話、說話的語氣如何。例如每次上課機械人也會說『小朋友你好呀,今日我哋一齊表演一套話劇,請細心欣賞』,而這句開場白每個課堂也會出現,是以小朋友能料到每次見到機械人時它會說甚麼,從而變得安心。」

社交機械人劇場教學法成效顯著

自 2015 年起,蘇教授先後獲中大的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及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S-KPF)合共逾百萬元資助,及後於 2018 年以社企形式創辦智趣伴星途。其中的「機哥伴小星」項目,透過利用社交機械人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包括共同注意力、心智解讀、眼神接觸及各種情景下的適當行為。項目亦會編程社交機械人,加強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溝通技巧和自理技能。

能夠榮獲 2022 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明顯這個機械人不僅只會對話那麼簡單。原來「機哥伴小星」集中改善自閉症兒童假裝能力的發展(pretended play)、手勢的運用及共同注意力。相比傳統教學,百分百由真人導師提供的訓練,「機哥伴小星」提供更可負擔的服務,同時能彌補真人導師無法進行劇場教學的不足。

項目開始至今已經服務超過 2,200 名自閉症兒童,研究指出參加「機哥伴小星」後,自閉症兒童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提升 20-30%、對話技巧提升逾 20%、敘事能力提升超過 30%,特別是遊戲行為(play behavior)和假裝能力也有顯著改善。

蘇教授透露,團隊採用了話劇模式教導自閉症兒童社教技巧:「由人類老師做話劇並非不可行,但對方須不厭其煩同一句對白重複講很多遍,又或是每次療程都要講相同的對白,並且要確保說話語氣一模一樣才能達到這個 Drama Approach(劇場教學法)的目標,這對人類老師來說很大限制。由機械人小星和迪迪來表演話劇,相對更容易示範好與壞的社交技巧會帶來甚麼影響。」

人機合一相輔相成

「機哥伴小星」屬可編程社交機械人,由蘇教授團隊設計教材、制定課程,分別提供廣東話、英文、普通話三種語言,並由日本電氣公司(NEC)提供機械人。目前,團隊已設計數百個由機械人演繹的情境,針對 3 至 18 歲自閉症學童,以劇場教學法(Drama Approach)取代原有的直接教學法(Direct Instruction),例如設計在快餐店點餐的情景等等,盡可能貼近生活場景。

蘇教授表示,話劇情境會按需要或不同年齡層編寫。比方說 2018 年,課程便加入涵蓋性教育及欺凌相關的議題;至 2020 年,則針對 13 至 18 歲青少年加入職業培訓的課程。新階段又加設了「文字轉語音」功能,由真人導師即時輸入文字,再由每個機械人所屬的聲音與自閉症兒童進行對話。

而近年新增的技術莫過於運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ML),偵測對象的眼神交流(Eye Contact)。「ML 首先要學習 Eye Contact,要學會辨識眼神甚麼時候屬於聚焦,甚麼時候對象在放空,沒有好好注視機械人。目前共分為兩個難度:分別是對話時若偵測到學生失去焦點 6 至 8 秒便會發出提示,另一個是 2 至 4 秒便會發出提示。」

以往導師難以每次都即時察覺學生沒有注視他,因而無法定時提醒,令自閉症兒童感到困擾;而機械人能精準判斷自閉症兒童有沒有與他保持眼神接觸,並在指定秒數內提醒學生,規律地培養學生的眼神交流。未來,蘇教授表示團隊將會發展新功能,由機械人訓練自閉症兒童辨別情緒及表達情緒的能力。

不過蘇教授強調並不擔心「機哥伴小星」會導致業界出現爭飯碗的現象,因為機械人無法評估小朋友的學習進度,因此療程仍需由治療師全程從旁觀察。「這個課堂是人機合一:一半時間由機哥做示範,一半時間由人類老師帶領活動。」

利用社交機械人進行介入治療,除有助人類老師更有效教導自閉症兒童針對改善生活情景的社交和溝通技巧,在成本上亦能大幅減輕家長的負擔。蘇教授透露由治療師單對單進行療程,每次療程約 2 千港元,而「機哥伴小星」每次只收取 200 多元。至於學校方面,目前受惠的包括十數間中小學,當中主流學校以小學為主,特殊學校則涵蓋中、小學。然而最新的眼神交流(Eye Contact)功能須連接至雲端,故只能前往中大上課,暫未能於其他學校提供服務。

社交機械人 敲開星孩心門 

被稱為「星孩」的自閉症兒童,理解人際關係能力較弱,如何敲開他們的心門交流是不少成年人和照顧者面對的難題。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引入社交機械人,用於教導自閉症兒童在手勢、社交和行為表達的技巧,更創辦社企,冀以社交機械人幫助更多「星孩」家庭。 (全文


中大成就

社交機械人 敲開星孩心門

據世界衞生組織估算,全球每一百六十名兒童中就有一位患有自閉症,數字亦不斷上升。這些被稱為「星孩」的自閉症兒童,理解人際關係的能力較弱,如何與他們交流成為許多成年人及照顧者的難題。沒料到,一些木無表情、聲調單一的小機械人,對自閉兒童卻能發揮很好的社交作用。

這些社交機械人是蘇詠芝教授在2016年引入中大,經過多年基礎研究及實證,她發現利用機械人教導自閉症兒童手勢、社交和行為表達等技巧,較人類老師的成效更高。於是,她開展了一系列「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現名為機哥伴小星®。2019年更創辦社企,為更多「星孩」家庭帶來改變。

 

社交機械人配備語音識辨功能,配合語言資料庫及教學課程, 讓機械人可以跟自閉學童對話。

機械比真人發聲更能吸引自閉兒童

蘇教授表示:「收到禮物要說『多謝』,聽人說話時眼晴要望向對方,這些都是很多早在兒時已懂得的基本社交技巧。可是自閉症兒童則不然,他們有表達困難及社交障礙。家長或真人教師不斷重複教導自閉症小朋友時,難免會出現不耐煩表情或語氣,這樣會令小朋友的判斷產生誤差, 令他們更加緊張和焦慮,影響學習表現。」

2015年,蘇教授發表的兩項研究發現香港自閉症兒童學習與文化相關的手勢時會出現困難,掌握程度不及其他兒童的三分一,這個差異甚至會影響他們日後的語言學習、情緒、表達能力和行為。這篇論文引起本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與蘇教授討論是否可活用科技解決問題。於是,蘇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舊同事及香港的特殊教育老師合作研究機械人教學。「我們物色了一班本地自閉學童參與實驗,播放我們事先錄製的機械人影片,發現他們對機械聲音很感興趣,而且機械人沒有人類複雜的表情和語氣,不會帶來過度的感官刺激,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因此專注度比真人教學還要高。」

 

蘇教授於2016年推出首個社交機械人計劃,教導自閉症學生手勢溝通。

 

引入話劇表演 提升星孩社交能力

喜出望外的研究結果,讓蘇教授團隊有信心開展機械人計劃,並先引入一款懂得按照指令「打手勢」的機械人,向自閉症兒童示範一些基本手勢,如「讚好」、「保持安靜」等。近年,團隊引入社交機械人表演話劇,透過與「小星」機械人互動,訓練自閉兒童的社交技巧及管控行為能力。「社交機械人配備語音識辨功能,配合我們的語言資料庫及教學課程,讓機械人可以跟自閉學童對話。研究證實自閉兒童在社交、語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百分之二十提升,在共同注意力的範疇上比真人互動的成效也高百分之二十。」蘇教授說。

將特殊教育結合科技,蘇教授的成績有目共睹,2021年更獲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委任為,成為香港唯一代表。她表示會以中大作為研究基地,積極與亞太區各地進行學術交流,並建立自閉症行為及社交溝通數據庫,期望可為每位自閉症人士提供合適及切合個人需要的治療方案。

蘇教授的團隊引入社交機械人表演話劇,透過與「小星」機械人互動,訓練自閉兒童的社交技巧及管控行為能力。

 

「我們研發了十個針對不同培訓目標的課程,期望長遠能讓小星機械人入屋,惠及更多家庭,讓自閉兒童好好成長。」

— 蘇詠芝教授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

研究領域:兒童語言及認知發展

主要成就:

  •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智慧教育及學習)金獎(2021)
  • 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國際領袖」(2021)
  • 中大傑出研究學者獎(2018、2016、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