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小朋友一般的解讀能力偏弱、難以洞察別人的情緒、行為重複、固執不變等。當他們走入群體生活往往不易融入,甚或容易遇上欺凌。現年7歲、就讀小一的黃親睿2歲多時確診自閉症,幸得到社會企業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團隊訓練,以社交機械人扮演預設的生活情境去教小朋友人際相處,讓她的社交和溝通技巧大有進步。
2歲確診自閉症 追趕金時間尋找多方協助
媽媽憶述,親睿2歲面試N班的時候,校方發現她有特殊需要。媽媽便立即帶女兒做評估,報告顯示她有自閉傾向、語言及發展遲緩,當時教育心理學家都建議女兒入讀特殊學校。作為單親媽媽,獨自照顧女兒生活不易,2年間「漁翁撒網」般在公私營機構尋求幫助,希望追趕女兒的黃金成長期。在女兒4歲時,媽媽找到中大團隊的社交機械人為女兒訓練,同時以津貼的價錢使用服務。
社交機械人演繹日常相交情境
同年,女兒終於等到入讀特殊幼兒中心,兩方面一齊「谷」。經過一年半的訓練,她願意與人有眼神接觸、表達有改善、能夠明白「潛台詞」。訓練中,導師使用機械人模擬自閉童的日常生活情境,譬如兩個機械人用話劇形式表現日常與人相交的較差情境,如打斷別人說話、沒有眼神接觸等,然後再展示出較好的示範。小朋友通過觀察了解與人互動,有助提升他們在交流、注意力、口頭模仿、敍述技巧和對話的能力。
蘇教授解釋:「我們希望打破自閉症兒童和主流社會之間的牆,通過機械人老師的形態,令小朋友產生興趣。機械人跟人類老師不同,不會對人發脾氣,不受情緖影響,可以重複教導。此外,自閉症兒童對視覺刺激敏感,大多會迴避別人的眼神,相反機械人眼睛深度較少,可減低其焦慮和壓力,他們可以更投入在課堂中,大大減低不安情緒,並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加上,機械人可以減少其他干預,例如避免小朋友注目老師每次衣服變化、轉換老師的適應。
親睿使用服務前,需要先做評估,然後導師為她安排預告性訓練課程,即預計未來2個月面對的問題,每次課堂30-50分鐘,逐階段處理語言能力、認知能力、高階情緒、性教育等。由於兒童成長期十分重要,在疫情期間都沒有暫停訓練,課程轉為線上上課,由兩位導師教導她,加強能力。
小一適應主流小學遇欺凌
通過一系列「捉手仔」社交、對話溝通及語言表達訓練,親睿能力明顯進步。經過三年的訓練,今年她升讀小一全新學習階段,卻跟同學起了衝突。團隊導師發現她經常搣手指,表現十分低落。經詢問後,原來她在學校受到「欺凌」,同學未有詢問她便拿走老師獎勵她的新擦膠,拆掉包裝紙,更不和她玩,令她十分傷心。幸好在訓練中,團隊曾預計她升小適應時或會出現社交問題,早已為她編寫了面對校園欺凌情境,用三個機械人展示衝突情景及應對情況,讓她懂得及時跟老師和媽媽求救,表達自己情緒。最後,校方和雙方家長處理後,兩邊都上了寶貴的一課,同學更為此送了手作畫表達歉意,而她亦可以放下過去。
媽媽回想這幾年,希望通過女兒的成長經驗,「打破世俗視自閉等於弱智的想法。自閉只是有自己的生活規律,只要及早處理小朋友自閉症狀,都可以如其他小朋友一樣開心成長。十分感謝中大團隊的機械人訓練,幫助女兒改善社交表達能力。現時最滿足的是,可以處理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的升學問題,而不是困擾在基本的情緒、發音及社交問題。」
機械人幫助近2200位自閉症學童
中大團隊至今幫助了近2200位自閉症學童,研究指出參加「機哥伴小星」後,自閉症兒童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提升了 20-30%、對話技巧提升逾 20%、敘事能力提升超過 30%,特別是遊戲行為(play behavior)和假裝能力也有顯著改善。
由於老師需要控制電腦,令機械人作出回應。蘇教授期待未來10年發展到機械人可以從人的眼神接觸、情緒表達等,自動化判斷小朋友需要的課程,達到自行居家訓練。
自閉症不一定要跟隨「大眾正常」生活方式
蘇教授都不斷反思如何幫助自閉症小朋友適應世界,機械人能夠就著情景設定對答,教授小朋友社交技巧,但到真實世界,對方的回答是多變的,負面的回應或會打擊小朋友的信心。她留意到不少家長設法讓天性單純的他們融入集體生活,擁有很多朋友、做很多事迎合世界,她鼓勵家長「小朋友在未了解世界的運作時,陷入許多潛規則,傷害或會很大。
自閉症不一定要跟隨所謂『大眾正常』生活方式,只要找到小朋友的生活方式,獨處不一定是壞事,靜候真正的友誼,找到適合的朋友,才會對人生有幫助。」
撰文:曾樂瑤
攝影: 鄭慧盈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