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星孩」的自閉症兒童,理解人際關係能力較弱,如何敲開他們的心門交流是不少成年人和照顧者面對的難題。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引入社交機械人,用於教導自閉症兒童在手勢、社交和行為表達的技巧,更創辦社企,冀以社交機械人幫助更多「星孩」家庭。 (全文)
中大成就
社交機械人 敲開星孩心門
據世界衞生組織估算,全球每一百六十名兒童中就有一位患有自閉症,數字亦不斷上升。這些被稱為「星孩」的自閉症兒童,理解人際關係的能力較弱,如何與他們交流成為許多成年人及照顧者的難題。沒料到,一些木無表情、聲調單一的小機械人,對自閉兒童卻能發揮很好的社交作用。
這些社交機械人是蘇詠芝教授在2016年引入中大,經過多年基礎研究及實證,她發現利用機械人教導自閉症兒童手勢、社交和行為表達等技巧,較人類老師的成效更高。於是,她開展了一系列「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現名為機哥伴小星®。2019年更創辦社企,為更多「星孩」家庭帶來改變。
機械比真人發聲更能吸引自閉兒童
蘇教授表示:「收到禮物要說『多謝』,聽人說話時眼晴要望向對方,這些都是很多早在兒時已懂得的基本社交技巧。可是自閉症兒童則不然,他們有表達困難及社交障礙。家長或真人教師不斷重複教導自閉症小朋友時,難免會出現不耐煩表情或語氣,這樣會令小朋友的判斷產生誤差, 令他們更加緊張和焦慮,影響學習表現。」
2015年,蘇教授發表的兩項研究發現香港自閉症兒童學習與文化相關的手勢時會出現困難,掌握程度不及其他兒童的三分一,這個差異甚至會影響他們日後的語言學習、情緒、表達能力和行為。這篇論文引起本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與蘇教授討論是否可活用科技解決問題。於是,蘇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舊同事及香港的特殊教育老師合作研究機械人教學。「我們物色了一班本地自閉學童參與實驗,播放我們事先錄製的機械人影片,發現他們對機械聲音很感興趣,而且機械人沒有人類複雜的表情和語氣,不會帶來過度的感官刺激,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因此專注度比真人教學還要高。」
引入話劇表演 提升星孩社交能力
喜出望外的研究結果,讓蘇教授團隊有信心開展機械人計劃,並先引入一款懂得按照指令「打手勢」的機械人,向自閉症兒童示範一些基本手勢,如「讚好」、「保持安靜」等。近年,團隊引入社交機械人表演話劇,透過與「小星」機械人互動,訓練自閉兒童的社交技巧及管控行為能力。「社交機械人配備語音識辨功能,配合我們的語言資料庫及教學課程,讓機械人可以跟自閉學童對話。研究證實自閉兒童在社交、語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百分之二十提升,在共同注意力的範疇上比真人互動的成效也高百分之二十。」蘇教授說。
將特殊教育結合科技,蘇教授的成績有目共睹,2021年更獲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委任為,成為香港唯一代表。她表示會以中大作為研究基地,積極與亞太區各地進行學術交流,並建立自閉症行為及社交溝通數據庫,期望可為每位自閉症人士提供合適及切合個人需要的治療方案。
「我們研發了十個針對不同培訓目標的課程,期望長遠能讓小星機械人入屋,惠及更多家庭,讓自閉兒童好好成長。」
— 蘇詠芝教授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
研究領域:兒童語言及認知發展
主要成就:
-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智慧教育及學習)金獎(2021)
- 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國際領袖」(2021)
- 中大傑出研究學者獎(2018、2016、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