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小朋友一般的解讀能力偏弱、難以洞察別人的情緒、行為重複、固執不變等。當他們走入群體生活往往不易融入,甚或容易遇上欺凌。現年7歲、就讀小一的黃親睿2歲多時確診自閉症,幸得到社會企業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團隊訓練,以社交機械人扮演預設的生活情境去教小朋友人際相處,讓她的社交和溝通技巧大有進步。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多年來致力研究如何改善自閉症學童的社交能力,創辦社會企業香港智趣伴星途有限公司,2018年開始推展「機哥伴小星®」(RABI, Robot for Autism Behavioral Intervention)計劃,利用機械人演繹日常生活情境,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

團隊製作20多集機械人戲劇節目,為自閉症兒童進行行為訓練。機械人有效提升自閉症學童在交流、注意力、口頭模仿、敍述技巧和對話的能力。 社會企業形式把服務推展至社區,由治療師單對單進行療程,每次療程約2千港元,而「機哥伴小星」每次只收取200多元。中心服務 3-15歲學童,15歲以上會加入職業服務。以單人或小組形式訓練,單人會是一位學童對兩位導師,而小組則是兩位導師以小組形式訓練三至四位小朋友。

2歲確診自閉症 追趕金時間尋找多方協助

媽媽憶述,親睿2歲面試N班的時候,校方發現她有特殊需要。媽媽便立即帶女兒做評估,報告顯示她有自閉傾向、語言及發展遲緩,當時教育心理學家都建議女兒入讀特殊學校。作為單親媽媽,獨自照顧女兒生活不易,2年間「漁翁撒網」般在公私營機構尋求幫助,希望追趕女兒的黃金成長期。在女兒4歲時,媽媽找到中大團隊的社交機械人為女兒訓練,同時以津貼的價錢使用服務。

社交機械人演繹日常相交情境

同年,女兒終於等到入讀特殊幼兒中心,兩方面一齊「谷」。經過一年半的訓練,她願意與人有眼神接觸、表達有改善、能夠明白「潛台詞」。訓練中,導師使用機械人模擬自閉童的日常生活情境,譬如兩個機械人用話劇形式表現日常與人相交的較差情境,如打斷別人說話、沒有眼神接觸等,然後再展示出較好的示範。小朋友通過觀察了解與人互動,有助提升他們在交流、注意力、口頭模仿、敍述技巧和對話的能力。

蘇教授解釋:「我們希望打破自閉症兒童和主流社會之間的牆,通過機械人老師的形態,令小朋友產生興趣。機械人跟人類老師不同,不會對人發脾氣,不受情緖影響,可以重複教導。此外,自閉症兒童對視覺刺激敏感,大多會迴避別人的眼神,相反機械人眼睛深度較少,可減低其焦慮和壓力,他們可以更投入在課堂中,大大減低不安情緒,並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加上,機械人可以減少其他干預,例如避免小朋友注目老師每次衣服變化、轉換老師的適應。

親睿使用服務前,需要先做評估,然後導師為她安排預告性訓練課程,即預計未來2個月面對的問題,每次課堂30-50分鐘,逐階段處理語言能力、認知能力、高階情緒、性教育等。由於兒童成長期十分重要,在疫情期間都沒有暫停訓練,課程轉為線上上課,由兩位導師教導她,加強能力。

小一適應主流小學遇欺凌

通過一系列「捉手仔」社交、對話溝通及語言表達訓練,親睿能力明顯進步。經過三年的訓練,今年她升讀小一全新學習階段,卻跟同學起了衝突。團隊導師發現她經常搣手指,表現十分低落。經詢問後,原來她在學校受到「欺凌」,同學未有詢問她便拿走老師獎勵她的新擦膠,拆掉包裝紙,更不和她玩,令她十分傷心。幸好在訓練中,團隊曾預計她升小適應時或會出現社交問題,早已為她編寫了面對校園欺凌情境,用三個機械人展示衝突情景及應對情況,讓她懂得及時跟老師和媽媽求救,表達自己情緒。最後,校方和雙方家長處理後,兩邊都上了寶貴的一課,同學更為此送了手作畫表達歉意,而她亦可以放下過去。

媽媽回想這幾年,希望通過女兒的成長經驗,「打破世俗視自閉等於弱智的想法。自閉只是有自己的生活規律,只要及早處理小朋友自閉症狀,都可以如其他小朋友一樣開心成長。十分感謝中大團隊的機械人訓練,幫助女兒改善社交表達能力。現時最滿足的是,可以處理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的升學問題,而不是困擾在基本的情緒、發音及社交問題。」

機械人幫助近2200位自閉症學童

中大團隊至今幫助了近2200位自閉症學童,研究指出參加「機哥伴小星」後,自閉症兒童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提升了 20-30%、對話技巧提升逾 20%、敘事能力提升超過 30%,特別是遊戲行為(play behavior)和假裝能力也有顯著改善。

由於老師需要控制電腦,令機械人作出回應。蘇教授期待未來10年發展到機械人可以從人的眼神接觸、情緒表達等,自動化判斷小朋友需要的課程,達到自行居家訓練。

自閉症不一定要跟隨「大眾正常」生活方式

蘇教授都不斷反思如何幫助自閉症小朋友適應世界,機械人能夠就著情景設定對答,教授小朋友社交技巧,但到真實世界,對方的回答是多變的,負面的回應或會打擊小朋友的信心。她留意到不少家長設法讓天性單純的他們融入集體生活,擁有很多朋友、做很多事迎合世界,她鼓勵家長「小朋友在未了解世界的運作時,陷入許多潛規則,傷害或會很大。

自閉症不一定要跟隨所謂『大眾正常』生活方式,只要找到小朋友的生活方式,獨處不一定是壞事,靜候真正的友誼,找到適合的朋友,才會對人生有幫助。」

撰文:曾樂瑤

攝影: 鄭慧盈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文連結)

中大團隊設計教材 模擬情境訓練對話

為協助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簡稱自閉症)兒童改善溝通及社交能力,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與研究團隊,早在2015年推行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

其社交機械人「機哥」為可編程機械人,配合團隊設計教⋯⋯

(全文連結)

(原文連結)

【機哥伴小星】利用社交機械人RABI擔任課堂助手,教導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加強他們的語言溝通技巧和自理能力。RABI是一套經過研究實證而開發的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團隊持續研究及評估計劃成效,發現RABI有效提升學童在手勢交流、注意力、口頭模仿、敘述技巧和對話的能力。【機哥伴小星】於2021年同時獲得社聯「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的卓越社會服務獎及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獎(智慧教育及學習)–金獎。

「自閉症小朋友和主流社會當中隔了一扇牆,其實這扇牆一直都存在,我們就要想方法令這扇牆開了一個窿,令到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上,作出交流。但自閉症小朋友與外界一直溝通的時候,外界甚至乎大人世界一直對他有期望,一直有很多的情緒,自閉症小朋友就會封閉自己,更加不想和外界溝通。我們會嘗試用小朋友有興趣的物件,就是科技上的產品,是個社交機械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說。

蘇教授指出,因為自閉症小朋友一直「收埋」自己,或者是比較多行為問題,機械人的溝通方式與主流人士不同,機械人不會發脾氣,不會加上負面情緒給小朋友;人類說話會抑揚頓挫,社交機械人說話的時候語調平坦,少一些情緒表達。所以小朋友便會覺得可以與社交機械人「交朋友」,談天一會。

【機哥伴小星】成效顯著,於2021年計劃更獲得社聯「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的「卓越社會服務獎」、「服務模式獎 – 創新意念」、「服務模式獎 – 服務使用者參與」及「服務模式獎 – 實證為本」;與及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獎(智慧教育及學習)–金獎。

完成社交機械人課程後,兒童的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了25%至30%,而他們的社交溝通能力上升了20%至25%。家長亦表示,完成課程後兒童的社交技巧上升了33%,問題行為減少到15%,是很顯著的進步。另外,計劃價格比較相宜,蘇教授的同事很開心知道家長在參與我們課程後,減少了財政負擔達到50%。蘇教授表示某程度上是減輕了他們的情緒負擔,因為財政壓力會令到家長們感到十分焦慮。

蘇教授說:「我們集合了很多研究成果,進行實地服務,我們不是有科技而應用科技,好像一個『噱頭』般,絕對不是。因為自閉症學童有他們特殊需要,他們需要一個陪伴,學習的夥伴,在沒有壓力的情況和社交機械人溝通,而這個夥伴可以模擬日常溝通的小劇場,他們知道在什麼場景下,需要作出什麼(回應)行為,所以很感恩評審及社聯認同我們的工作。」

自閉症兒童與他人溝通有困難,影響他們社交及學習。香港中文大學有學者創辦社會企業,引入社交機械人搶任課堂助手,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加強他們的語言溝通技巧和自理能力。社企持續研究及評估計劃成效,發現社交機械人有效提升自閉症學童在手勢交流、注意力、口頭模仿、敍述技巧和對話的能力;相關項目早前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頒發卓越社會服務獎等多個獎項。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早年成立社企,推出「機哥伴小星」服務,協助自閉症兒童改善溝通。她表示,自閉症兒童和主流社會之間隔了一面牆,「我們就要想方法令這面牆開了一個窿,令到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上,作出交流。」但她指,自閉症兒童與外界溝通的過程中,成人容易因為對自閉症兒童有期望,溝通時夾雜着情緒,結果令自閉症兒童更封閉自己,更加不想和外界溝通。因此,她嘗試利用兒童感興趣的物件,例如機械人,來打破溝通封閉局面。她表示,機械人的溝通方式與人類不同,機械人不會對人發脾氣,亦不會在溝通時加上負面情緒給溝通對象「人類說話會抑揚頓挫,社交機械人說話的時候語調平坦,少一些情緒表達。所以自閉症兒童便會覺得可以與社交機械人交朋友,聊聊天。」

綜合服務使用數據,蘇指自閉症兒童完成社交機械人課程後,其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了25%至30%,而他們的社交溝通能力上升了20%至25%。自閉症兒童家長亦表示,子女完成課程後,社交技巧上升了33%,問題行為減少到15%,有顯著的進步。蘇稱,自閉症學童需要一個陪伴,學習的夥伴,在沒有壓力的情況和社交機械人溝通,而這個夥伴可以模擬日常溝通的小劇場,他們知道在甚麼場景下,需要作出甚麼回應行為。

原文網址:社交機械人當課堂小助手 助自閉症兒童改善溝通及社交能力 | on.cc東網 | 港澳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1224/bkn-20221224010043493-1224_00822_001.html

有社會運用社交機械人與自閉症兒童溝通,改善他們的溝通及社交能力。

「機哥小伴星」服務獲得社聯多個獎項。

社交機械人溝通時不會夾雜情緒。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右)表示,自閉症兒童和主流社會之間隔了一面牆,需想辦法在牆上開一個窿。

【機哥伴小星】利用社交機械人RABI擔任課堂助手,教導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加強他們的語言溝通技巧和自理能力。RABI是一套經過研究實證而開發的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團隊持續研究及評估計劃成效,發現RABI有效提升學童在手勢交流、注意力、口頭模仿、敘述技巧和對話的能力。【機哥伴小星】於2021年同時獲得社聯「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的卓越社會服務獎及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獎(智慧教育及學習)–金獎。

「自閉症小朋友和主流社會當中隔了一扇牆,其實這扇牆一直都存在,我們就要想方法令這扇牆開了一個窿,令到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上,作出交流。但自閉症小朋友與外界一直溝通的時候,外界甚至乎大人世界一直對他有期望,一直有很多的情緒,自閉症小朋友就會封閉自己,更加不想和外界溝通。我們會嘗試用小朋友有興趣的物件,就是科技上的產品,是個社交機械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授蘇詠芝說。

蘇教授指出,因為自閉症小朋友一直「收埋」自己,或者是比較多行為問題,機械人的溝通方式與主流人士不同,機械人不會發脾氣,不會加上負面情緒給小朋友;人類說話會抑揚頓挫,社交機械人說話的時候語調平坦,少一些情緒表達。所以小朋友便會覺得可以與社交機械人「交朋友」,談天一會。

【機哥伴小星】成效顯著,於2021年計劃更獲得社聯「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的「卓越社會服務獎」、「服務模式獎 – 創新意念」、「服務模式獎 – 服務使用者參與」及「服務模式獎 – 實證為本」;與及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獎(智慧教育及學習)–金獎。

完成社交機械人課程後,兒童的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了25%至30%,而他們的社交溝通能力上升了20%至25%。家長亦表示,完成課程後兒童的社交技巧上升了33%,問題行為減少到15%,是很顯著的進步。另外,計劃價格比較相宜,蘇教授的同事很開心知道家長在參與我們課程後,減少了財政負擔達到50%。

蘇教授表示某程度上是減輕了他們的情緒負擔,因為財政壓力會令到家長們感到十分焦慮。 蘇教授說:「我們集合了很多研究成果,進行實地服務,我們不是有科技而應用科技,好像一個『噱頭』般,絕對不是。因為自閉症學童有他們特殊需要,他們需要一個陪伴,學習的夥伴,在沒有壓力的情況和社交機械人溝通,而這個夥伴可以模擬日常溝通的小劇場,他們知道在什麼場景下,需要作出什麼 (回應) 行為,所以很感恩評審及社聯認同我們的工作。」

(原文連結)

治療自閉症的社交機械人

播出日期:2022-12-21
如無緣無故感到不開心,或許是患上情緒病的先兆,若身邊人出現上述情況,應如何向他們伸出援手?精神科醫生帶來相關建議。
燙傷、觸電都是常見的家居意外,急救有法才可減低傷勢惡化機會,可怎樣做?
自閉症屬於一種發展障礙,患者會遇到語言及人際溝通方面的困難。但只要及早發現並得到適切治療,情況便可得到改善。有團隊為自閉兒童研發出訓練社交的機械人,且聽學者介紹這新科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qAgZxzCk

《「學人」搞社創》(到這裡購買本書)

結伴自閉兒童,開創「星孩」新天地

蘇詠芝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研轉處)於2019年發行「自家製」刊物Cubic Zine,希望藉定期的學人專訪、環球社創案例分享及業界最新消息等相關內容,鼓勵更多校內外人士認識社會創新,共創社會影響。
 
本書收錄Cubic Zine文章,結集20多位中大學者的精華故事。本書由「創新思維」啟航,繼而穿梭「弱勢社群」、「身心健康」、「人與環境」及「生活文化」各個脈絡,專訪人物橫跨多個學系,包括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語言學、物理學、電子工程學、建築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及生命科學學院,展現中大多元的研究領域所帶來的影響。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 this year’s certainly off to a rough start! The SoCUBE team genuinely wishes every one of you a healthy Year of the Rat!

May our feature stories warm you up amid the harsh winter and invigorate you with some positivity! Let us care for our local society and global village through social innovation.

#RobotsAndAutism #Psychology

Scholar-Social Innovator → LOCAL

萬事起頭難,今個農曆新年,大家經歷了一個最難的年頭!SoCUBE團隊衷心祝福各位鼠年大吉,身體安康,百毒不侵 !

在這艱難的寒冬,我們希望藉着Cubic Zine有溫度的專題內容,給你帶來一些正面的衝擊和啟發。來年與我們一起關心本土,關注環球,投入社創。

#機械人與自閉症 #心理學

學人搞社創 → LOCAL

“I found the essence of studying in psychology”: Prof Catherine So founds social enterpris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Prof Catherine 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UHK (Photo: SoCUBE)

“Taking psychology hadn’t been a keen decision, who could’ve known it’d be love at first sight? I’m over-sensitive – that’s both good and bad. Sometimes I overthink. (I would question) why certain things happen, why people act in certain ways. This is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mind and behaviours.”

Graduating from CUHK, earning a PhD under “the mother of ges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n teaching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5 years… why did Catherine choose to return? How did her breakthrough in research come by, which prompted her to set up a social enterpris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Read the full interview

Epilogue: “Struck dumb!” TCM practitioner on meeting families with autism for the first time

______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utism Remediation (STAR) at a glimpse

開社企伴「星孩」 蘇詠芝:心理學讓我尋回讀書的意義

蘇詠芝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圖:SoCUBE)

「初中時想過讀建築,但中學會考數學『炒了』,於是預科只能選讀心理學。」傳統名校出身的她,對於成績要求有自己的一把尺,「原本(會考)預期7科A,但結果只有21分,以最低門檻升讀原校。我媽甚至害怕我會自殺。」蘇詠芝(Catherine)教授輕輕說道。

「中六開始修讀心理學,一開始好像是被逼,但料想不到一讀就愛上。我是一個over-sensitive的人,有好也有不好處,有時會想太多。(我會想)為何會發生這件事,為甚麼人會這樣做。這就是心理學,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mind and behaviours。」

中大畢業、芝加哥大學師從「手勢研究之母」取得博士學位、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5年,為何選擇回港?她又如何打開自閉症研究新天地,並決心成立社企?

閱讀專訪

番外篇:回想初接觸自閉症家庭 山東土生土長中醫師:太衝擊了!

______

智趣伴星途(STAR)|小百科

Founding year: 2015, becoming a social enterprise in 2019
Founding team: Prof Catherine 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Dr Sarah Luk
Mission: To serve children with ASDs and their parents through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therapy, counselling, community education, as well as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committing to research and building big data fo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personalised intervention
Members: Personnel trained in SEN, clinical psychologists, speech therapists, and those concerned for ASD individuals

Sensory integration|Scholarly Keyword

創立年份:2015,2019成為社企
創辦成員:蘇詠芝教授和教育心理學家陸秀霞博士
目的:透過專業的評估、治療、輔導及社區教育,並應用創新技術協助自閉症兒童及家長;致力進行科研,並建立大數據,為自閉症兒童設計和實施個人化的干預措施
團隊:特殊教育導師、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關注自閉症人士

感統|學人關鍵字

 

 

“Some children with ASDs got issues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If they find it noisy, like hearing thunder, they hit their heads with brute force. Some deformed their skulls as a result. I came across one student – his skull was dented on both sides (from prolonged hitting),” Catherine recalled.

She explained that when externally stimulated, these children may go out of control and even harm themselves. How do robots help? “One student learned to ‘cover his ears’ after the robots repeatedly demonstrated to him the gesture, his self-harming behaviour abated.”

「有一些自閉症兒童感統(感覺統合)有問題,如果覺得吵,例如聽到打雷,會大力拍打自己頭部。有學生因此頭骨變型。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學生,他兩邊頭骨凹了(因長期拍打)。」Catherine憶起其中一個最印象深刻的「星孩」。

Catherine指出,這些感統失調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少許刺激,就會出現失控、甚至自毀行為。那麼機械人可以如何介入?「當中有學生看過多次機械人示範打雷時掩耳動作之後,學懂了『掩耳』這手勢,減少了自傷行為。」